学校概况

【转载】孩子安全感建立的3个关键点,爸妈能做什么?

时间:2020-11-30     阅读次数: 150 次

全家人教养方式要统一。

每一个家庭,都有独特的一个家风。

有的家庭,讲民主,所以没有谁是权威,大家都能发言。

而有的家庭,却只有一个权威,其他人都得听话。

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出家门就会迥然不同。


所以你会看到有的孩子懂礼貌好商量。

而有的孩子却蛮横霸道,拳头说话。


但是,家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有一点。

家人的教养方式是不是统一的?


比如有妈妈说,自己给儿子定了不准玩手机的规矩。

一转身,儿子就在爷爷的怀里看手机。

“不许玩手机啊!妈妈定的规矩。”

“我没有玩,是爷爷在玩,我只是看。”

“怎么不能玩啊,现在的小孩都玩手机。”

“不会玩手机的小孩,会被人说傻子。”

各种不同的意见接踵而至,孩子就在懵了。

不知道到底听谁的呢?


在很多教养问题上,父母都会出现一些争议。

以前有一位爸爸问我,“鱼爸,在孩子的问题上,当我跟妻子的意见不同时,该怎么办,听谁的?”

一般我们的答案是谁对听谁的。

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分不出对错啊,怎么办?


那就先搁置一下,冷静下来再想想,再商量一下。

最好达成统一意见,再去执行。


说到底,在家里也要人人可以发言,而不能搞一言堂。

对老人更是要耐心引导,让他们明白其中的缘故。

比如孩子自己不吃饭,要老人喂。

那就跟孩子商量,鼓励他自己吃,证明给老人看一下,其实孩子自己已经能吃好饭了,不需要喂也能吃饱,所以全家人都要鼓励孩子来自己做能做的事。

这样孩子能更好地独立起来,是一件好事。


比如孩子跟着老人看电视,甚至上瘾了,怎么办?

带孩子测一下视力,然后告诉老人,孩子的视力已经受损了,医生说不能长时间盯着屏幕,要多去户外运动。


让老人知道,我们所做的努力,并非针对他们。

而是时代不同,理念得更新一下,或者是出于爱孩子的缘故。

当全家人的教养方式统一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会觉得更有安全感。



尽量做到养育者的持续和稳定。

很早以前,鱼爸就想跟大家谈这件事的重要性。

因为有很多的孩子,他们3岁前几乎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然后到了3岁,爸妈突然就接手了,把孩子带到自己身边,匆匆地送进幼儿园。

本来从爷爷奶奶的养育方式中转变到爸爸妈妈的方式中,已经让孩子很难一时间适应。


何况还面临着第一次分离——入园。

很多问题往往在这个阶段产生了。

比如哭闹不止或者不哭不闹,却变得心事重重。

因为孩子的内心会因为教养者和成长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把孩子带在身边,从婴儿时开始就懂得孩子。

如果不能带在身边,那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知道他的兴趣爱好,知道他害怕什么。

每天花点时间打个电话或者发个视频,跟孩子沟通,保持一种在身边的感觉。

这样等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时,孩子也不会那么抗拒。


还记得有一位妈妈说,孩子一直是奶奶带。

自己在外边做事,好几个月才回去见孩子一次。

每次孩子不理自己,只跟奶奶亲。

她心里觉得很痛苦。

自己辛辛苦苦生的孩子,既然都不让自己抱。


所以她每次回去买很多玩具和零食,白天孩子可以让妈妈抱,也一起玩。

但是到了晚上一定要找奶奶。


有一天自己强行把孩子留在自己的房间,关紧门。

但是孩子一直在那哭着找奶奶。

看到儿子那可怜的样子,她也跟着哭了,最后还是把他送到了奶奶房间。


当时她问我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让孩子保持跟奶奶的亲密依恋,暂时是她无法替代的。

不要想着去干扰或者隔断。

因为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养育者,这个人知道他的作息、习惯,孩子也从这些日常里感到安全和舒适。


同时多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多陪他一些时间。

慢慢地,孩子会意识到妈妈跟奶奶身份的不同,再开始接纳母亲。

然后跟母亲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依恋。


母亲跟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生的亲密,但是也需要陪伴的时光。

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知,是爱流动的通道。


本文作者 | 鱼爸

转载自公众号:养育男孩(ID:breed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