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心与心的交流

时间:2021-10-22     阅读次数: 149 次

摘要: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从而能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技能,帮助真正的教师显露其本能。

关键词:教学、技术、心灵、勇气

教学究竟是重“技”还是重“心”?也许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看法。初登上三尺讲台时,面对一群幼小的娃娃,我竟然紧张了,害怕自己不会教,教得不好不对。其实这时候的我重视的是教学技术,备课上课都是着重于此,因此忽视了与孩子们的交流与沟通。所以我给孩子们的印象是高冷的,严肃的,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凶巴巴的。如今,我也有了十年教龄,在这个过程中,我领悟最深的一点就是:对待学生要用真心。但是,用心过后也产生了许多副作用会反噬我的身上,平时空闲之余也会和同事聊聊,发现心中不惑大都一样,也没什么好法子去解惑。直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出现,我犹鱼得水,注入了新的氧气,产生了许多共鸣。

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是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的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中的教与学的热爱者。书中提出的问题是普遍的,但又是个别的,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这些问题是再迫切不过的了:我们怎样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爱?作为教师,作为人,我们怎样成长?我们怎样满足对加强彼此间联系的渴望,我们怎样发展能够支持教与学的共同形式?

读完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毫不奇怪,教学会让教师挂心,会让教师开心,甚至会让教师伤心——教师越热爱教学,可能就越伤心。”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回首我不算短的教学生涯,真是如此。当我和孩子们完美地上完了一节好课,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当教学任务还没完成,当考试来临,我可能比学生们更紧张;当我付出了许多后,有的学生仍没有进步或改变,我会觉得十分委屈和郁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情绪一直伴随着我。然而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我们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我不是知识的创造者,我只是知识的传递者。”知识是死的,方法,情感,精神和意志却是活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却不同。同样的知识,每位老师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传递它,效果当然不一样。五年级的英语课程中,学生们会学到问路的相关英语知识:turn right;turn left;go straight等几个简单的词组。起初我在一个班用平面图的方式教孩子们左右转,孩子们是晕头转向。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这个年龄的孩子空间想象思维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平面图和三维图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特别是转弯后的左右难分辨。于是,我联想到平时我不熟悉路线,都会打开百度地图,可是依然分不清东南西北。接着,在另一个班,我改变了教学方式,利用座位之间的过道设计出街道,让孩子们亲身在里面行走,并用所学英文说出路线,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在实践中乐学,爱学并学会了。

有一句歌词唱得好“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读完真本书,我觉得:教书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各种问题和非议。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

问题学生,学困生一直以来都是老师们的心病。这样的学生也是书中提到的“来自地狱的学生”,他们既无人生志向,也无学习动机,对团队合作和集体协商等必需的社会技能一无所知。他们在需要行动的场合下缩手缩脚,踌躇不决,而在需要反思的场合下则动手动脚,恣意妄为。当我们老师探讨这些所谓过错的原因时,听到的又是众口一词的一连串抱怨,比如某种社会弊病,双亲缺失、家人离散、百孔千疮的功利教育,平庸媚俗的电视节目和大众文化,泛滥成灾网络游戏,所有这一切皆是造成学生的心态和生活日渐低迷的罪魁祸首。一年半前,我和宝同学第一次相见,女孩穿戴整洁,文明有礼;孩子妈妈温柔大方。我想,不论成绩,这第一印象不错,应该差不到那里去。谁知,不到一个星期,我就被啪啪打脸了,宝同学简直就是神派来折磨我的。上课睡觉一条虫,下课打闹一条龙;课堂作业偷工减料,家庭作业干脆不做......找来妈妈面谈,妈妈说她工作很忙,只能靠宝自觉。关键就是她不自觉啊!于是,妈妈把宝臭骂一顿,后续两天有了些许进步。然而,两天过后又恢复原样。我想着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我每天晚上放学后再留下她,一边补课一边做思想工作,也能好那么个几天!如此反复,作为老师,我都自我怀疑了!我是不是不适合教书育人呀?但是我依然不想放弃,因为宝同学并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她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妈妈又在忙美容事业,几乎没时间管她。即使做作业也是在美容的环境中,试想,这样的环境如何安心认真地学习呢?深入地了解了她的情况后,我渐渐地转变了我的教学方式。一是寻找她的闪光点。她个性爽朗,是个社交高手;由于妈妈工作忙,她从小就很独立,家务也做得不错。于是,我便让她担任环保卫士一职。她做得很有劲头,慢慢地有了责任心,作业质量也在慢慢提高。二是少盯着她的缺点。我其实陷入了一个误区——抓着问题学生的缺点不放。这样对我,对学生都是一场煎熬。师生关系好比一条皮筋,拉得太松,联系太少;拉得太紧,关系紧张。作为教师,的确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是在我没有清楚明白,并且坦诚面对孩子们的恐惧的前提下进行的,后来我换了一种态度。不再只是给孩子们提要求,而是告诉他们改变现状的办法,并且时刻准备给他们具体的帮助。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从不觉得自己是所谓的园丁,是所谓的蜡烛,更不是什么工程师,我只是希望尽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给学生们;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当年的启蒙老师们一样,让更多的学生能记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将来我的学生能放飞我所未能完成的梦想。这些就是我坚持在教学前线的勇气。

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你必须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才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也会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会觉得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非主流”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值得再三品读的一本好书。


文:华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