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鲜活的教育知识
教育知识的典型要素有3个,分别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储存的鲜活性,其中“知识储存的鲜活性”尤为重要。
知识的鲜活可以从三方面来界定:1.是知识的来源,要看这些知识是被动接收还是从实践中主动提炼的;2.是知识的更新,教育知识需要与时俱进,用陈旧的知识培养现在的学生,肯定会造成教育的低效甚至产生负作用,源头活水式的知识溢出才是教师知识获得的最佳方式;3.是知识的力量,都说“知识就是力量”,但从“知识”到“力量”需要一个发酵的过程,就是将获取的知识与自我经验重新建构的过程,过程的存在、有效和创新决定了力量输出的强度。
学习永无止境,学习永远不可能毕业,也永远没有毕业证。2500多年前的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唯有不断地学习。的确,一个喜欢学习的教师,你会发现,在他的身上,总会有着对教学工作、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源源不断的热情,不管是在哪个年龄阶段,都有着热烈奔放、青春永驻的活力,都有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心。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一种生存的必需,一种生命的状态。在学习中提升素养,升华教育境界,远离职业“舒适区”。
二.生动的教育实践
实践是教师最拿手、最容易、最常态的教育行动,很多教师的口头禅就是“别的不敢说,咱就是上课行”,有些学校领导评价优秀教师时,通常也会以“课上得不错”“班级管得很好”来描述。
教育实践似乎是教师最不需要强调的一项能力,也是人人都能够充分自信的领域。但是,人人都会、都行、都充满自信的教育实践,并非就是真的会、真的行、真的可以自信。因为,我这里所强调的教育实践落脚在“生动”上,实践容易,生动的实践很不容易。
在很多时候,我们评价教育实践质量是以结果为标准的:一名教师的教学成绩第一,我们就觉得他的教学实践很优秀;一名教师的班级管理量化领先,我们就觉得他的班级管理到位……
诸如此类的判定已为大家所默认,但教育实践评价的关键不应该是结果,而应该是过程,是教育实践的生动性——能够点燃学生的生命,沸腾而热烈。具体来说,生动实践应该是有趣的、温暖的、可以被学生欢喜接受的,应该是有力的、能驱动的、可以让学生欣然成长的。
三.丰富的教育经验
经验是实践的脚印,按理说所有的教育行动都会留下清晰可见的实践经验。但现实中,不少教师像是在石板上走路,即使日行万步也留不下一点印迹。这说明教育经验不是自动生成的,需要萃取:1.是复述,教师的实践经验通常来自教育教学现场,但不会立马在现场中产生,所以经验萃取的第一步便是对实践活动的叙说和表达——用严谨的口语或理性的文字来还原现场;2.是提炼,将实践复述中获取的诸多元素进行钝化、锐化、合理化,把非关键的、非需要的内容进行钝化,把关键的、必要的内容进行锐化,然后使用逻辑把锐化后的关键要素进行合理化建构;3.是外化,就是形成经验文本或操作模式,好的经验文本要在形式上做到有架构、有策略、有路径,在内容上做到有大纲标准、有关键步骤、有具体做法,要避免天马行空、泛泛而谈。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否具备从实践中萃取经验的能力,决定了可以走到哪里、走到多远;能否形成经验萃取的习惯,决定了教育生活的品质和教育未来的亮度。
四.朴素的教育主张
什么是教育主张?教育主张就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产生的聚焦性的思考与结构性的见解。这里的“聚焦”和“结构”是关键词,“聚焦”是说要从整体的、广泛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鲜明的观点或独特的认知,而不是就事论事、即兴而发的闲谈碎论;“结构”则是强调观点或见解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而不是观点的罗列或堆放。
其实,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对教育的见解,它存在于教师的教育生活之中,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但通常来说,这些教育见解或主张往往是缄默的、模糊的、不自觉的、不严谨的,甚至可以说是飘忽不定的、不被教师认知的。所以,教师需要学会提炼自己的教育主张,将那些隐匿在教育实践经验里的观点、见解等凝练成独特的主张,通过系列逻辑加工成为可以阅读、感悟、理解及能被认同的思想,并作用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优化教育行动。
那么,我为什么要强调“朴素的教育主张”?这是针对一些“教育主张”的华而不实而言的。
很多教师认为,教育主张是华丽的短语短句,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标语口号,这是一个误区。
真正的教育主张应该是朴素的、接地气的,是可以让人瞬间感悟到其本质和内涵,并能够形成行动逻辑和行走力量的文字表达。
五.显著的教育成果
教师对教育成果的理解,各有各的观点和看法,教育成果绝不仅是指优良的教学成绩和教育质量,也不仅是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结题的科研项目,更不是这些项目的结合或汇总。
准确地说,以上只能算是教育成果的外显或物化,属于人们愿意看到、能够看到的标志物。真实意义上的教育成果,应该是教育主张的继续、深化与生成,是在教育主张的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活动、梳理的实践经验与生成的实践成果。它既包括理论上的理念、策略、路径或模式,也包括实践上的影响、结论和实物,是以教育主张为根基生长出来的完整的大树。
一线教师不乏树叶、树枝之类的小收获、小成果,大多数人缺少的是枝繁叶茂的大树,也就是将零散经验成果化的意识。成果的梳理和提炼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成果的绚烂是优秀教师的典型标志,所以能够呈现显著的教育成果,的确是区分教师普通与优秀的重要依据。
教师的工作仅停留于知识简单的传授,很容易陷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中。教师若以研究的姿态,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便能点燃自己的教育理想,激发教师的教书育人热情,让重复性的工作不再枯燥乏味。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的研究,他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的研究,不同于学术上的研究,它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理性梳理,对自己平常教学思考的系统整理,对教育教学素材的点滴积累。教师的研究,包括:对自己的研究,以“知己”;对学生的研究,以“知彼”;对教材的研究,以“知书”;对教法的研究,以“知理”;对课堂的研究,以“知趣”;对教育的研究,以“知法”;对人生的研究,以“知道”。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收获成果并体验成果,收获快乐并享受快乐,陶醉其中而又一路前行,步履不停,便能感受到一路的芬芳与美好。
六.自觉的教育情怀
作为教师,如果没有一种自发的教育理想、自愿的教育追求和自主的教育行动,就很难成为好老师,更难以成为卓越的教师。而自发、自愿、自主综合起来就是教师的专业自觉,就是主动作为、自我觉悟的专业发展意识。自觉的教育情怀是修炼前面五种优秀品质的基础和保障:只有自觉的知识建构才有可能鲜活,只有自觉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生动,只有情怀的融入才能生发丰富的教育经验,只有情怀的质朴才能衍生教育主张的朴素,只有情怀的丰富才有可能获得成果的斐然。前面五种优秀品质的共同涌现,也就是自觉教育情怀生发、盎然与激荡的开始。
文:陈欣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