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好教与学的心灵协奏曲
时间: 2021-10-25 作者:YHJ 阅读次数: 15自古以来,学与教是相得益彰,不管是教学者还是学习者,在某种情况下还存在着相互转化的瞬间。不论是教还是学,哪一个方面都不允许出现“独当一面”的情况,否则可能就是“对牛弹琴”,绝非“高山流水”的协奏曲。弹好这曲子可以从《学与教的心理学》第六版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这本书自1990年到2021年,30多年的期间一共修订了4次,完全是打破了我国大学师范专业心理学教材所沿袭的苏联普通心理学体系,而是建立一个教育心理学新体系!全书分为三部分构成的内容体系: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特别实用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和学习。书中内容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我认为这将是自己终身受益的一本好书,在我的教学生涯有着指明灯的作用,初次阅读,虽然做不到全部熟络,但是部分点与面足够让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将继续不断翻阅,卯足动力,付诸实践,联系教学实践······
这里我选择感触较深的“教师与学生心理”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思考:
第一,教师的角色是什么?起初我会认为就是教会学生知识技能就可以了,也说不出来还有什么琐碎的其他含义,后面我阅读后我清晰肯定的知道,教师的角色共有三层:一是教师行为、二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三是意指教师的期望,期望当中包含有对自己的、学生、家长、领导、社会公众等。其中第三层学生对教师的期望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有效的教师特征会让学生的学生生活更加积极,班级氛围更加和谐,教师更让学生家长爱戴尊重和信任。比如:在跟家长接触时,如家长会,一对一电访,沟通学习生活时候,与家长有着直面的交流与探讨,此刻应该把自己定义为“家长代理人”,父母们都希望我所呈现的对他们家孩子是“仁慈、体谅、耐心、亲切、易接近”等的心理建设,那么,我会把“你的孩子”变成“我们的孩子”,“听我说,我觉得······”变成“您先说,我帮您分析一下·······”,“您也不容易”、“一起”、“共同”这样的字眼,会让家长心理感到非常暖心或者觉得教师心里是装着孩子跟家长的;再比如:教授学生体育课的时候,学生处于一种学与练,好奇探究、尝试实践的境界,他们不会希望体育老师整堂课口水话,波澜不惊,没有挑战与运动练习的过程,甚至越听越犯困的无聊课,他们会希望体育老师讲完技术后会组织他们“玩起来”,上完体育课可以很“得瑟”说:“这技术我都会了”、“老师下一节体育课学什么”、“我是不是更厉害了”的话语。体现出“语言明了、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精通教学业务能力、亦师亦友”的学生对教师期望;同时学生会在思想中定义老师为“模范公民”,他们单纯想法当中会定义为自己的老师是“活泼开朗,幽默风趣、公平公正,直爽大方”等,不但包含了教师职业需要的品质也具备了一般公民具备的良好品质!这些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对教师的心理有着重大的联系,反过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自然也会根据心理效应做出对于的教学指导,如“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研究。
第二,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这么说,教师也是从一名学生而来,分析学生的心理也就是回顾自身的发展,对发展中的人生有着清晰不过的梳理与启发,也即将影响我们是否能做出合理的教育。学生经过老师教导后的学习结果是导致他能够在知识发生变化、智慧能力和动作技能变化,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这些变化都将形成学生的一种能力,那么一般能力的核心是什么?
那就是认知能力:一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是前运算阶段(2-7岁)、三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四是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好好把握住了四个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心理等各方面的特征,会很好的找到教学规律,得出科学合理教学成果,学生成绩,效能,包括教师的效能感也会提高不少。例如,当自己在教学感知运动阶段孩子的时候,即OAOB班和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是单维思维,在体育课授课时候,尽可能的使用运动员展示的技能图片,不能是泛泛而谈,并且明确告诉他们学习动作的步骤的顺序,且不要随意调换,因为此阶段思维也是不可逆的,如:寻找搭档比赛的时候问:“你的搭档叫什么名字?”他会回答“贝贝”,但是反过来问“贝贝的搭档有谁?”,他回答“不知道呀”。再者根据上学期教授的四五年级学生反应看来,他们的处于具体运算的阶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他们的课程也涉及了跳高跳远的学习项目。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多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动态化、具体化等特征明显。在学习跳高中,涉及四个技术阶段教学: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助跑步点测量教学中,可以用一句话诠释要点,他们就会根据自己步伐大小、有力腿等结合丈量出自己适合的位置,不会随波逐流,不用老师过多的示范讲解,并且在接下来较难的技术要点中,能够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看法,他们也会对比伙伴的动作完整程度去判断得分高低,以及落地距离等。进而会全班进行类似A>B,B>C,则A>C这样的具体形象推理。作为教育教学者来讲,能够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心理进行探索教学,找到适合他们心理需求或者水平的教学手段或目标,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这本书无形中增加了我要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和动力。宛如自己也是一名学生,渴求更多的知识,会迫不及待的想要把学习消化的成果放射到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犹如一个个等待雕刻的巨作。看学生,找问题,看自己,找反思,看教学,找方法,看发展,找出路······不断的“经验+反思=成长”,才能丛中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就应该是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弹一首美妙的协奏曲!
文:李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