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娇惯的心灵》有感
时间: 2021-10-25 作者:YHJ 阅读次数: 1242021年的这个假期,我读了这本《娇惯的心灵—“钢铁”是怎么没有炼成的?》人生的智与不智是这本书讨论的。刚开始,我是从教师的角度去阅读这本书,读到后面又联系到自己本身,发现书中提到的很多错误观念和错误认知和我也相关。有一些在校园里、家庭里广为流传的观念,看似是保护我们的孩子,实质上却是在毁灭他们追求幸福快乐生活的希望。接下来,我以书中让我较为震撼的几个观点作为切入点,来谈谈我个人阅读完本书后的感悟。
脆弱人设的谬论:凡是伤害,只会让你变得脆弱。 我们曾学习过孟子的一首诗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让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处于贫困之中,以此来激励他的意志,使他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溺爱是一大问题。很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遭罪,走自己走过的“老路”,帮他们选择了一条最平坦、最安全的道路。他们认为,“凡是伤害,只会让你变得更脆弱”。但事实真的都是这样吗?书中讲到了一个“禁止坚果”的故事。一家幼儿园因为担心那些对坚果过敏的儿童误食含有坚果的食物导致过敏,强制要求园内所有的家长儿童禁止携带任何含各类坚果制品,连花生和花生黄油也一并制止。然而事实是,园内只有极少数的儿童对坚果过敏。关于花生过敏,人们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挑选了640名患有严重湿疹的婴儿,然后分别给他们中的50%喂食花生制品,而另50%则不吃任何含花生的食物。研究者后来发现,自婴儿时期起,经常使用花生制品,身体就会形成一种保护性的免疫反应。从这个案例和实验我们可以得知,越保护,越“过敏”。我们的身体是一种复杂的调适系统,他有能力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自我调节并进化。不断的接触各种食物、细菌,甚至是寄生虫,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免疫系统越来越强。很多父母过度保护孩童,保护他们远离那些人生中、生活中的风浪,但殊不知,正是这些风浪才能促进他们成长,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变得更加坚韧。所以,这第一个错误的观念“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应该替换成“凡是伤害,只会让你变得更加坚强”。有时,父母、老师都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对儿童放手。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去动手,去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在失败中成长。
情感推理的谬误:永远相信你的感觉。我个人就是一个非常相信自己感觉的人。但看完这一章,让我重新审视了自身思维惯性,也让我回想起许多我曾经带过的学生。人们常常会有很多扭曲思考,其中,在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的扭曲思考有:情感推理(任由自己的感觉来指引对现实的解释,例如我在学校不快乐,我不适合来上学)、小题大做(只盯着可能结果中最坏的,而且认为十有八九会发生。如果我这次又考砸了,就会万劫不复)、过度概括(根据某一偶发的独立事件,却感受到一种普遍的负能量,例如,我经常被同学欺负,看来我真的不被任何人喜欢)、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看待事情不是全面肯定就是全盘否定。“每个人都不愿意和我做朋友”)、乱贴标签(给自己或者他人添上某些恶性的性格,例如“她就是不合群”、“我就是什么都做不好”)、负面过滤(你所看到的几乎都是消极的,而极少看到积极的东西,“班上没有一个人喜欢我”)、无视正面(认为你所做的都微不足道,这样才能坚持对自己的负面判断)等。一个人如果习惯于上述的错误思维模式,那他所形成的心理图示就是以僵硬的负面观念为中心,由此就会介入他对社会情境之现实的理解。真正让我们恐惧和焦虑的,并不是外在事件,而是我们思考的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抑郁、自杀,很可能是他们拥有某一个,甚至多个错误的心理图示。老师要做生活中的多心人,多留心身边学生的异动,及时干预和沟通,引导他们直面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书本的后半部分,作者就前面提到的错误思想和谬论提出了六点建议。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路。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互联网的例子,现在的孩子都是互联网一代,每天刷手机,家长们想在互联网上为孩子扫清道路简直是痴心妄想。我们可以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经验,他们必须经过经验的千锤百炼,才能成长为坚韧的、自主的年轻人。孩子需要一些散漫的、无人看管的时间,否则就不足以学会判断风险,并操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第一条建议是是和手把手地教相比,试错法虽然收效慢一点,但通常是最好的老师。第二条,放手让孩子去承担经受更多的小风险。第五条,鼓励孩子自己上下学,第六条,帮孩子找到一个邻居同龄儿童的社群,让他们自己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第八,鼓励你的孩子参与更多的有建设性的争议。
“最大的敌人莫过于你自己的想法,一不留神,他就会对你形成暴击。然而,一旦控制了自己的思想,他就能成为你最大的助力。”这句话来自于佛陀的箴言。父母或者老师还可以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理智的看待自己的思想。在本书中,我还学到了几条日后可以用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小窍门。第一,教会孩子最基本的CBT方法,CBT即“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它是一个重新审视自身思维图示,引导自己走出思维怪圈,自我治愈的方法。它的具体操作如下:1.当感到焦虑、抑郁或其他痛苦时,花上片刻的时间,写下你现在的感受。2.写下你的痛苦程度。(比方说,在从1到100的范围内,你的痛苦指数有多少分。)3.当你感到焦虑或绝望的折磨时,想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你的下意识想法是什么,也写在纸上。(比方说,“我在某一学科上付出了努力,但每次考试结果不理想。我对自己说:“总是这样子。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己:你上面的想法是一种认知扭曲吗?在纸上写下你所4.对照下文所列各种类型的扭曲思维,问一问你自觉察出的认知扭曲。(比方说,看一看你在上面步骤3中写出来的下意识想法,你可能会写下,“苛责自身、过度概括、乱贴标签和小题大做”。)5.看一看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撑你的想法,又有哪些证据会推翻?6.问一问你自己,假设有一个人站在你的对立面,他会说些什么。在他的观点中,是否存在可取之处?7.走到这一步,再来想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尽量不带任何认知扭曲,重新评估下你所面对的处境。8.在纸上写下你的新想法和新感受。(比方说,“我有些难过,也很失落,因为我付出的努力泡汤了”。)
下你感受到的焦虑、抑郁或其他痛苦的指数。你很可能会发现,你写下的数字在下降,也许是大幅下降。给出建议,每天至少做一到两次这样的练习。只要愿意花时间多练习,你很可能会发现,扭曲的负面思维无法像从前那样控制你了。第二,教会孩子学习正念和静观(mindfulness)。所谓“正念”指的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集中注意力,怀有目的的,在于当下的,不带任何偏见的。”正念练习有助于减少学生焦虑情绪,弱化压力反应,提高应对力,集中注意力,增强自我同情心。第三,善与恶的分界线存在在每个人心间。对他人要以宽容之心去面对,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养成在智行上保持谦逊的美德。
本书讨论的是教育和人生智慧。看完之后,让我印象深刻,也开始反思之前的自我思维图示和教育学生时出现的一些错误的做法和观念。如果我们能够慎思明辨,更好的教育下一代,那么他们将会变得更加坚强,更为富有,更有德性,活的更安全。以上为我个人阅读本书后的感想。
文:向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