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质》读后感
时间: 2021-10-25 作者:YHJ 阅读次数: 136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教些什么给学生,学生又应该如何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呢?这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教书而教书。
为何要寻找教育的本质?在很多影视剧中, 都表现了家长对于教育的迷茫与焦虑,比如前段时间热播剧《安家》中有一个母亲,就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而每天动辄痛骂,可孩子的成绩反而越来越差,成为了班级中的倒数。再比如说 《虎爸猫妈》中,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以及是否要购买学区房问题,都将教育的聚焦点放在了很功利的层面上。这可能就是教育应试教育所诱发的弊端,学生们每天疯狂刷题,家长们每天考虑如何匹配更好的教育资源。教育的本质真的是如此吗?我们不应该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吗?我相信作为家长一定是愿意的,可是现实又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所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寻找一下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个性化学习与自学的良好品质。自学,首先是培养习惯,其次才是格养能力。许多孩子不会自学,那是从来没有人引导过他们自学。当前教育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和家长“扶”得过多,无形中使孩子形成了“等人来教”的习惯。没有教育者的指令,孩子不会想到自学。自学能力,得在实践中锻炼。按照我的经验,从小学四年级开始,相当一部分孩子从智力基础上是具备自学条件的。要培养自学能力,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早点尝试自学,正如孩子学游泳,最好的办法是早点进游泳池一样。我曾看到一幅画,画的是父母两人,拿着剪刀剪孩子的羽毛,下方配文:“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这跟不让孩子自学是一个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健全人格,重健身成长。习惯是健康身体的根基,也是性格、情商、能力、健全人格的根基。曾有教育家把好习惯比喻为银行存款,可以让人辈子享受利息。我认为,习惯教育有关键期:幼儿阶段是黄金期,小学低段是白银期,小学中段还可以有所作为,等到青春期再抓习惯养成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甚至木已成舟,于事无补,徒留遗憾。首先抓的是健康习惯,如卫生习惯、饮食均衡习惯、运动习惯、作息规律习惯、保护视力习惯。其次是做人习惯,如自信习惯、感恩习惯、自理习惯、文明礼貌习惯。最后才是学习习惯, 如听说读写习惯、探究习惯、思考习惯、勤奋好学习惯、自学习惯。
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如何给孩子减负。其实,孩子平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已经很辛苦了,如果父母再额外给孩子加太多作业,只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如果孩子因此而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那就得不偿失了。孩子的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努力,要营造和谐,轻松的社会氛围,不能时时刻刻让孩子感受到压迫感;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在课程设置应该多点利于个性发展,让孩子感受到学校生活是快乐的。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孩子在家,我们更要注重的是身心的教育,多点关爱孩子日常的生活,给他们提供温暖的爱,多花时间陪伴,比如多点外出散心,常运动,更有利于促进和谐的家庭关系。
因此,教育要从孩子本身出发,以培育健全人格,引导个性化学习出发,让孩子们懂得自律、自学和自立。
文:万康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