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 漫步教师心灵》 读后感
时间: 2021-10-25 作者:YHJ 阅读次数: 63
初次翻阅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大概是因为书中提及到的内容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感同身受吧。作者说这本书适合: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因为我们不愿意把心肠变硬,因为我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随着教学的时间越长,现在的自己反倒不如一开始接触教育行业那么激情有自信了,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呢?不知不觉,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它外在的价值,导致挤掉支持教师和学生内在生命加之所需的空间,我们连呼吸都感觉透不过气来,那过分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在不停地打击着我们自信,令人窒息的学与教而又毫无依据的法案——就只是关注量化衡量而轻视真正意义之思维模式的不可避免的后果。还清晰的记起刚刚踏入教育行业时就听说过曾有一位专家是这么说:“这个世界,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曾几何时,我对这句话坚信不疑,怀着对教育的激情,日子长了,我发现可能自己就是那个不会教的老师吧。学生的状态是有弹性,反复性的。这个是正常可以理解的,不怕多给予孩子一些耐心,爱心,呵护,奈何一个不能与教师配合的家长,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教育失败。
曾有人发现,教师和学校行政管理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相当具有有效地抵消外部影响因素的能量。《信任学校》揭示了一个隐藏却显而易见的秘密:谁不知道你可以向互相不信任的一群人提供最好的方法,但结果依然凄惨,谁不知道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一组人,即使没有充足的资源,照样拿能出卓越的成果?是呀,信任,这么简单的一个词语怎会如此大的魅力呢?看起来简单地一个词语真正做起来是不是这么简单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身披“教育光环”,却也忽略了除去这身光环,我们也是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偶尔在教室毫无生气的时候,处于一片混乱,此时的我们发现“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当我们非常热爱我们的工作时,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了解的教学,当我们面对疑惑时,我们需要知难而进,对它更好的了解得体地协调,不仅仅是为了守护我们的心灵,也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不知是这个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导致着教学风气的浮躁,我们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佛系”,曾有人戏谑道:“原来的教育行业是一条康庄大道,后来不知不觉中就像走独木桥一样,现在的教育像是在走钢丝,如履薄冰,惶惶恐恐。”听着像是一句笑话,却道出无数心酸。当我们的教育不断改革,我们应该如何使内心丰富起来呢?这是个快节奏的社会,复杂、混淆、冲突缠身的快速变化将会损耗或者拖累我们,与此同时,抨击教师成为了一种时尚。教师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因为我们是这么平凡而普通,面对社会赋予我们种种要求我们毫无还击之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佛系教师”越来越多,什么样的老师是“佛系老师”呢?所谓佛系老师就是对孩子不打不骂,不管教但是也不负责任,教师只负责教师代课,孩子的成绩好不好,行为对不对一概不管。是的,站在家长的角度这样的老师太不负责任,现在的老师非常自私,没有职业操守,满腔愤慨。可是我们真的不是不管,而是不让管。父母辈的教育老师“修理”学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在的教育颁布规定: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当然,“罚不是教育学生的唯一方法”,甚至说罚不是一种好方法,也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去替代他,当这个政策一出,我们已经失去了教育“惩戒权”,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教师只能选择语言教育,可试问,若是语言教育不管用,学生根本不怕,教育也仅仅只剩下个“口头教育”,对孩子的威慑力已然不存在了。第二:也不敢管,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心目中的宝贝,突然想起曾和一位同事聊起说道:“以后再也不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了。”原来是同事有一天上课发现孩子有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想留孩子下来辅导他的薄弱地方,同事提前发信息给家长告知她晚点来接孩子,家长没有看信息,在学校门口待了几分钟怒气冲冲上楼就破口大骂:“你这是什么老师?为什么留我们家孩子,也不通知我。”同事一脸无奈,好声好气说道:“我下午发了信息给家长,以为家长知情了。”家长说道我没有回复信息你不会打个电话确认一下吗?孩子要是出了差错你负责的起吗?原本是好心好意的想要帮助孩子,没想到不欢而散。一腔热血遇到不可理喻时只能选择退缩,当大家站在“道德制高点”对我们的行为趾高气昂时,我们需要小心翼翼,却忘了我们也只是简简单单的普通人而已。若是真正信任怎么会有那么多问题存在呢?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媒体报道的多基本都是教育的负能量事件,每报道一篇,社会舆论就会对教育不信任增加一分。我们虽做不到“张桂梅”老师那样的无私奉献,但是至少我们热爱教育的心是一样的。
每个行业都不能保证每个人初心未改,但至少有大多数人从开始踏入这个行业应该是怀着满怀希望,满腔热血地想发光发热。
当我们迷茫又充满不自信时,我们需要教学滋养我们的心灵,是的,教学课堂上我既恼怒于某些学生,又为自己束手无策而尴尬。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自我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 支持过我的人,我对别人或别人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或者无意的事情,还有很对很多。我们中间很多人出自心灵的原因,加上热爱某些学科,乐于帮助人们学习等愿望的激励成为老师,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渐渐地我们失去了这种心灵的力量,这大约是人们常说的教师生涯中的瓶颈期。
当我们面临种种负能量——来源于自我的否定,社会的舆论等等,我们要学会捕捉生活中的“那抹甜”,是的,我们身边也许并不缺乏那些不认可我们的人,但是也有很多喜欢我们,尊重我们行业的人,也许有调皮捣蛋,不服管教的孩子,但是更不缺乏温暖乖巧,贴心懂事的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也是我们面对工作最好的动力。学生他们会在你疲累的时候,贴心为你续杯茶;在你恼怒生气时,会贴心安抚你老师不要生气哦,生气会气坏身体的,千万不要生气;在你生日时,他们会精心为你准备惊喜,多感动呀。我始终认为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需要双向奔赴的。面对自我否定时,我们更多去了解自我的独特性,就会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就会从中产生。作为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我认同和完整的呐喊。
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经常故意漠视心灵发出的声音,结果心灵要么缄口,要么变得粗暴,对待心灵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问询,而是平和、快乐地聆听和絮叨。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放自己的心灵,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个性化学生。
文:彭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