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本质》有感
时间: 2021-10-26 作者:YHJ 阅读次数: 77《教育的本质》是全国知名校长、“牛爸” 陈钱林继《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后的又一本写给教师和父母的教育进阶宝典。作为校长,陈钱林有着三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从瑞安安阳实验小学声名远播的“尊重教育”,到碧桂园实验学校集大成的“个性化教育”,都是人格教育的模式尝试;而作为父母,陈钱林更是被誉为继蔡笑晚之后的第二个“温州牛爸”。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家里的龙凤胎都是世界名校博士。其中儿子 14 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女儿 16 岁经层层选拔考入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正是因为校长和家长的双重身份,让陈钱林在思考教育本质的时候,可以更全面、更有系统性,当然,也更具实操性——不仅适用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参考,对家有中小学生的父母们,也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指导书。
这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健全人格,重视精神成长;第二部分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个性化学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第三部分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为先,要重视自律,自学自励;第四部分则告诉我们,好的老师是要与孩子共成长,修人品、善学习的。
在整本书对教育本质探索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格,尊重,习惯,情商,幸福,环境,劳动教育,体育教育,爱好,赏识,学生活动,班委轮岗,阅读,自学,自律,自立,师德等一众名词,对于我们日常智力教育明显不同,它更全面,更有活力。它告诉我们,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盯着成绩,也需要考虑到他们外在内在的许多需求与向往,加长应为何而坚定地陪伴,老师应品学兼修助生成才。
前段时间,家附近发生了一件“流血事件”:在某商场的洗手间门口,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正用力推门进去,没想到门后也有一个孩子正准备出来,结果就撞上了,门后孩子的脚趾头被撞得鲜血直流。随后,两家人很快协商一致,赔了点医药费就解决了。
也许很多人都会想,这不是一件大事,最多就教育一下孩子推门先敲下门或者慢慢地推,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再发生了。但任谁也想不到,这已经涉及到教育的问题。推门这样的小细节,怎么会涉及到教育问题?是否危言耸听,小题大做了?陈钱林在他的新书《教育的本质》也说到一件类似的例子:他儿子读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到办公室找他,他儿子离开的时候用力将门往外推,他就叫住儿子,经过教育他的儿子懂得了一个道理:可以往里拉也可以往外推的门,一定要往里拉,为什么呢?因为往里拉显得谦虚而往外推则显得张扬,而且,用力往外推时,门后万一有人,容易出安全事故。他儿子问他,如果门只能往外推呢?他回答:那就慢慢地推,确认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门,往外推还是往里拉?陈校长认为,这不是小题大做,因为这些细节体现了一种宝贵的品质——做事时心中常有他人,同时也是培育孩子良好习惯的重点。
家长还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为何有的孩子目中无人,在公共场合打打闹闹,而有些孩子却能自动帮助别人?为何有的孩子不爱学习,家长挥着鞭子追着打还是贪玩,而有些孩子却从小就能自学?为何有的孩子落落大方又独立,有的孩子却很自私?陈钱林从事教育30多年,做校长近20年,对教育生态有深刻的了解,他悉心研究家庭教育,自己的龙凤胎均获得世界名校博士,他的文章朴素而有思想含量,被各大媒体平台转载,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寻教育本质。
什么是教育本质?陈钱林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健全人格;教学的本质是引导个性化学习;家庭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为先。通过《教育的本质》一书,我们来看看陈钱林的教育理念。
一、健全的人格才是最核心的素养
人格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它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也是个人道德品质的表现。
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包含独立、健康、习惯、情商、知识、能力、探究、志向等等方面。怎样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说要磨练孩子的意志,有的说要狠抓学习,但这只是偏重某一方面,不能以偏概全。健全的人格,要有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身体,要有上进心、感恩心、责任心,更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和自主权。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说过:“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不要以为一个人给他吃饱喝足了,满足他的物质需求了,他就自然而然长大了。他可以这样长大,但人性有缺失,心理有病态。”因此,引领孩子的精神成长亦是至关重要。陈钱林在碧桂园学校时提出“立志、立德、立言”的素养要求,立德才能树人,立志才能积极向上,立言才能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一个孩子只要肯说,肯写,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其精神就是独立的。只有精神独立才能强大起来,去克服困难,去体味幸福。
二、自学——让孩子喜欢学习
昨天刚种下果树苗,今天就盯着看有没有结出果实。不是孩子不争气,而教育者心太急。什么是教育?《说文解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自古以来是以育人为主,但现在我们往往陷入了一个怪圈——为了取得好成绩,让孩子拼命学,却忽视了育人的初衷。
前几天,一位上初三的孩子抱怨:她不想过周末也不想学习,因为她的周末也没有空闲,每天要上八节课。这样算来,她从早上6点起床,一直上课晚上9点,中间除了吃饭没有停歇过。这样的局面是家长造成的?也未必。一方面学校注重成绩,学生不得不为了成绩生活在作业堆里;另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不能精讲,导致学生半知半解,家长不得不往外寻求补习班。有的孩子在初习中突飞猛进,也有的孩子在补习中不堪重负,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然而,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分数拔尖不一定就好。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更应该注重培养能力,而不是看重知识。学知识的目的不是记住知识,而是通过知识学习培养能力。能力上去了,学习成绩也就好了。要想成绩好,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爱上学习。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标记就是自学。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就是自学。那么,如何培养自学习惯?陈钱林认为一是鼓励自学;二是成功激励;三是教给孩子自学方法。在这过程中,制定家庭作息时间表至关重要。陈钱林在他儿女小时候就引导他们学会自学,上小学以后用“拓展学习”“超前学习”“探究学习”的自学方法,作业也是自选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做。后来,他的儿子高二就参加高考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女儿也被南方科技大学实验班录取。自学让陈钱林的两个孩子每天能保证9小时的睡眠时间,拥有轻松而幸福的童年,也体验到了最本真的学习乐趣,这也说明了成绩拔尖并不完全依赖于题海战术,自学更能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三、家庭教育应重自律、自学、自主
自律,主要是习惯培养。朱熹说: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在坏习惯形成以前,要先将好习惯教给孩子。自律不是让我们墨守成规,而是为了在规则之内拥有更高的灵活度。自学,从婴幼儿期就开始培养。从玩中学,会玩才会有创新,会玩才会产生新的思维。自立,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事。“让孩子决定自己的事”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异曲同工之妙。孩子的人生终将是要自己去走完,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路比一直扶着他走路更容易成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不过我在阅读《教育的本质》里却是实实在在地学习到了一些很接地气的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当然,这样的实操方法只不过是这本书里的冰山一角,而我选择分享这一角,也不过是想借此引起你们的兴趣,如果有需要,不妨找来这本书读一读吧。
文:杨慧